其实早在2021年慕尼黑IAA车展上,各大媒体对大众ID.5的兴趣浓度便已经达到了顶点,他们纷纷认为,这种敢于尝试新设计
其实早在2021年慕尼黑IAA车展上,各大媒体对大众ID.5的兴趣浓度便已经达到了顶点,他们纷纷认为,这种敢于尝试新设计的味道才是真正符合大众品牌电动化的调性。然而,大众ID.5 GTX投产以后,并没有进入国产行列,而是选择在海外本土生产销售。本以为这款车可能再也无缘于中国,直到前段时间的上海车展,我在大众展位看到了这台车,恍惚间竟错以为这款车已经在国内上市。
看着面前大众ID.5 GTX动感的身姿,想不明白一件事,为什么这么帅的大众新能源车不引入国内生产?也许答案就藏在产品身上,它的设计与众不同。
外观方面,ID.5 GTX车头的设计和ID.4 GTX没有太大区别,均采用后獠牙式的设计风格,前包围两侧的三颗LED饰灯替代了原有的导风口装饰,搭配前包围下格栅的蜂窝状“笑脸”设计,视觉冲击力较强。此外,该车延续了标志性的贯穿式LED大灯设计,中央的大众LOGO使用扁平化处理,夜间可发光的特征进一步提升了整车的品牌辨识度。
从车身侧面来看,大众ID.5完全可以视作ID.4的溜背版本,但又不同于大众旗下采用常规设计的溜背SUV。举个例子,大众车系中拥有Coupe造型的SUV包括途昂X、途观X等,这些车型的溜背线条都是从B柱开始,接着往后往下压,而ID.5 GTX则不同,它是从C柱位置才开始往下压,这种设计的好处显而易见,保证了后排乘客的头部空间不受影响,也就解决了轿跑SUV饱受诟病的后排空间问题,同时保留了轿跑SUV溜背造型特征。
为了验证ID.5 GTX的溜背设计实用性,通过官方公布的数据可知,该车前排座椅H点到顶棚距离为1064mm,后排座椅对应位置测量距离为974mm,这两项数据对比ID.4只减少2mm和5mm,这就说明ID.5 GTX头顶空间的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对后排乘客的空间舒适性影响极小。而更让人意外的是,车辆的后侧窗并没有因为溜背造型妥协变小,而是保持宽大透亮,给到了后排乘客足够的空间通透感。而且后备箱容积也不小,实际测量得到的容积数值比ID.4还多出6升,达到了549升,但后排座椅放倒以后,后备箱拓展容积减少14升,只有1561升。
大众ID.5 GTX车尾部分的设计算得上“画龙点睛之笔”,除却溜背的姿态不说,宽大的尾翼让人眼前一亮,须知在国内市场上,还没有一款原厂大众车能够得此殊荣。搭配大众ID家族标志性的贯穿式几何元素LED尾灯,不仅显得整个车尾层次感立体分明,而且可以帮助车辆在高速行驶时更好地梳理气流。
内饰中,大众ID.5 GTX的风格和我们熟悉的ID.3、ID.4基本不差,唯一特别的是中控台和门板等区域采用了不同颜色的内饰色搭配,整体更接近年轻人喜欢的座舱氛围。此外,作为一款以“GTX”命名的车型,该车还配备了和第八代高尔夫同款的方向盘样式,其中布局和按键操作方式均与GTI保持一致,但少了红色缝线以及打孔设计,底部换上了“GTX”的专属标识,运动氛围营造得确实到位。除了车机版本更新到ID 3.0以外,该车还带来了自动变道辅助以及带有记忆功能的自动泊车。
动力方面,大众ID.5 GTX三电系统没有悬念,也继承于ID.4,采用了大众内部代号为“0MH”的永磁同步电机,电机最大功率150kW,峰值扭矩310N·m,后驱布局的方式和国内其它ID系列车型保持一致。值得一提的是,该车搭配的是UMG的减速箱,减速比为11.53,相对略小的减速比,输出转速越快一些,最高车速上限也就高一些。此外,ID.5 GTX的前桥也配有一台电机,电机最大功率80kW,峰值扭矩162N·m,搭配的减速箱传动比为9.95,强调低转速下的扭矩响应性能。
有电动四驱系统加持,大众ID. GTX的驾驶模式不止传统的出行方式,在它的选项中还提供一个名为“Traction”的牵引模式。在此模式下,前后电机会更早的介入,以保证前轮端的牵引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,且自适应悬架的阻尼也会放在最软的挡位,力求在越野场景中让轮胎尽可能的接触地面,保证越野通过性。
结语
总的来看,大众ID.5 GTX已经摆脱了“花瓶”的名号,它不再是一款只针对外观进行调整的Coupe风格SUV,而是一款更接近实际用车场景的纯电个性化家用SUV。而且,就产品设计来看,它改变了ID系列守旧的习俗,能够一上街就吸引大家的目光,内饰虽然谈不上有多么精致细腻,但空间舒适性有所保证,外加更全能的四驱解决方案,产品力还是蛮全能的。不过,站在今天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来看,ID.5 GTX如果保持高定价策略的话,可能依旧不讨好,而若和ID.4价格对齐,又不太可能,所以这款产品不引入国内生产销售,多半还是对在华小众车市场的表现有所顾虑。
TAG:空间,容积,座椅,尾翼